株洲市翻译案例---新译通翻译网
株洲市
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,湘江中游,是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全市总面积11272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462平方公里。现辖4县1市4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。2005年底,全市户籍总人口371.5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99.31万人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0亿元,增长12.1%;财政总收入41.1亿元,增长21.9%,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.6亿元,增长21.2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1230元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,城镇化率为42.5%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、人均财政收入、人均居民储蓄、人均规模工业增加值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项指标保持全省第二。
株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。所辖醴陵、攸县、茶陵等县城,历史悠久,文物古迹颇多。市辖炎陵县鹿原陂,古书记载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与黄帝轩辕氏并称的炎帝神农氏(始建于宋的炎帝陵现已修复)。古书载,神农氏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作;普尝百草,发明医药;治麻为布,制作衣裳;首辟市场,互通有无;削相为琴,结丝为弦,作五弦之琴;弦木为弧,刻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”炎帝的这六大功绩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,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最早文明,从而结束了远古人类依赖兽肉野果为生的历史,使古老的先民迈进了农业文明,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相传炎帝晚年,为民治病,采药来到炎陵县,不幸误食断肠草,中毒身亡。炎帝殁后“葬茶乡之尾”,即今株洲炎陵县塘田乡鹿原陂(又称炎陵山)。这位功德无量的民族始祖,得到后人千秋万代的敬仰。修葺一新的炎帝陵殿,巍峨雄伟,金碧辉煌,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、凭吊先尊。有据可考的是,1987年8月,省、市考古工作者在株圳县漂沙井乡黄霞垅磨山,发现一处大型的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,以及叠压其上的4000多年前,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。前几年,省考古专家在炎陵县炎帝陵附近的东风乡,也挖掘出一批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,出土文物中有许多白陶和部分彩陶。此外,还在株洲地区零星发现一些旧石器时期的遗物。这些充分说明,远古时期株圳地区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,生息繁衍。株洲是人类永远的财富——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
株洲,古称建宁,公元214年,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。唐太宗贞观元年,建宁并入湘潭。古时,当地多槠树,湘江过而多沙洲,故株洲又称槠洲。到南宋绍熙元年(公元1190年)正式定名为株洲。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,在东经112.6°--114°,北纬26°--28°之间,是湖南省“一点一线”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,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、株、潭“金三角”一隅。
解放初期,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。1951年5月,株洲设专辖县级市,1956年3月,升为省辖地级市,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。现辖炎陵县、茶陵县、攸县、醴陵市、株洲县五县(市)和城市天元、芦淞、荷塘、石峰四区,140个乡镇,2225个行政村。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。1998年末总人口367.88万人,其中,非农业人口90.21万人。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.36%;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.4%。
株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。中华民族的始祖、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氏,就长眠在株洲境内炎陵县鹿原陂。1983年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遗址,以及叠压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址。近代,1906年,孙中山先生领导同盟会的萍(乡)浏(阳)醴(陵)起义,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,都曾震撼中华大地。李立三、左权、谭震林、耿飚、杨得志、宋时轮等近、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就诞生在这块热土上。株洲人民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,为了祖国的解放,前仆后继、英勇奋斗,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,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。
株洲市翻译成功案例:
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
湖南中成化工有限公司
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
株洲斯特特种金属有限公司
湖南利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
|